篮球规则变化过程(篮球规则发生过的变化)

本文目录一览:

篮球规则演变的详细过程

篮球规则演变的具体过程呈现出了螺旋式上升的特征,篮球规则的进步过程能够划分成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第二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第三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第四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及第五时期(20世纪90年代起至现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篮球规则改动的次数不多,而对比赛有影响的场地、设施、时间及空间等因素的改动则比较多,自上世纪 70年代起,随着篮球运动的飞速进步,对篮球规则改动的次数明显增多,对行为权利与处罚方式做了较大的修改。篮球规则演进的轨迹表明进攻和防守战术将朝着灵活性、快速性与精准性方面进步,攻防技术会沿着立体化、多层次与全面化的轨迹进步,竞赛场面会表现出速度快、攻守对抗程度激烈及争夺范围越来越大的特点。

1)规则在时间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赛速度。

由于篮球规则的限制,比赛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所以队员都在努力发展速度,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次数的进攻,以速度争取时间。规则中有关时间的各种规定,都是为了保持比赛的连续性,增加比赛回合,提高比赛速度。

第一,3s规则的增加,取消和恢复。1932年增加3s规则,20世纪30年代末被取消,至40年代又恢复,2000年3s违例计算推后,即:某队在场上控制球,并且比赛计时钟正在走动时,该队员不得在对方限制区内停留超3s,3s规则是为了限制队员特别是高大队员在篮下活动,促进进攻战术发展。

第二,5s规则的增加和强化。5s规则是1932年增加的,规定在后场持球队员被严密防守5s,判为争球。1956年改为持球队员在他的前场被严密防守5s判为争球。1985年改为当一个持球队员严密防守,在5s内没有传、投、滚或运球时,应宣判违例,改争球为掷界外球。5s规则的出现和强化,是为了鼓励积极防守,从而带动进攻的快速发展。

第三,10s规则的增加、取消、恢复后演变为8s。1932年增加10s规则和球回后场的规定;1961年随着中线的取消,10s规则也被取消;1968年规则规定在下半时的最后3min和所有决胜中,进攻队必须在获球后的10s内使球进入前场;1972年改为一个队在后场获得球,必须从获得球后10s内使球进入前场。2000年5月将10s规则改为8s规则,即1名队员在后场获得控制活球时,该队员必须在8s内使球进入前场。10s则是针对当时控制球打法使篮球比赛变得毫无生气的情况下增订的。而修改为8s规则为了增加比赛速度,提高比赛的激励程度,提高比赛观赏性。

第四,30s规则的增加,后演变为24s的规则。1957年增加了30s规则,30s规则的出现是进一步限制当时/控制球0打法。在此之前尽管10s规则对控制球打法起了限制作用。但当球推至前场后,有的队在前场采取/控制球0战术。阻碍了篮球运动的发展。例如:1953年欧洲男子篮球锦标赛中,苏联对匈牙利的比赛时,苏联领先,只做传、运球,而不投篮,时间长达18min,而这种消极比赛现象在当时又是符合规则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使比赛节奏加快,为此1957年增加了/30s规则0。1984年又对该规则作了修改,采取30s连续计算法。2000年又修改为24s规则。但这次修改,并不单纯是使一个队的一次进攻时间缩短了6s,球出手后在空中飞行的过程所耗时间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球必须触及篮圈的规定,不仅使一次进攻时间减少,并且对投篮的准确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进攻时间的缩短,准确性要求的提高,必然带来进攻速度和节奏的加快,速度和节奏加快意味着篮球运动中进攻与防守的转换速度、比赛的节奏都要随着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使篮球运动在整体结构上发生质的变化。

2)规则在空间方面的修改,提高比赛难度。

篮球场有长、宽的明确规定,而高度却没有什么规定,这样给发展高度留下了较大的余地。因此,各国都在发展高度,表现在队员身高不断增加,弹跳力不断提高,空中伸展能力强,争取获得制空权限。高大队员的出现和增加既给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发展事业带来了消极的因素。如出现一味追求高度,而忽视了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的全面发展;使篮球比赛形成了只靠高大队员在篮下死打、硬扛、挤靠的单调打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促使高大队员向灵活、快速、技术全面方向发展。防止战术呆板、简单化,规则做出了规定和变动。

第一,扩大球场面积。20世纪30年代球场的面积已确定为26m@10m,到1985年篮球场的面积扩大至28m@15m,场地面积扩大后,使高大队员在足够的空间发挥技术和施展才能。

第二,参赛人数的减少。1893年,规则规定参加游戏的人为9人3区制。1895年,规则确定了男子上场比赛人数为5人。1936年,规则正式规定男女比赛每队上场人数为5人。这样一来,场上队员人均活动面积增大,更利于运动员的发挥,使对抗更加激烈。

第三,罚球区、限制区的出现和扩大。篮球运动开始时期,比赛场上没有罚球区和限制区,到1997年增加了罚球区,1932年增订了3s规则,当时罚球区域很小(5.80m@1.80m),到了1954年又扩大为梯形区(上底3.60m下底6.0m@5.8m)限制区的不断扩大,限制了高大队员在篮下的活动,使篮球比赛出现了新的竞争场面。促使高大队员向速度、灵活性和技术全面型方向发展。

第四,增加3分投篮区。1984年规则增加了3分投篮区域。其目的是鼓励外线队员投篮,防止比赛活动过于密集篮下,以致使比赛单调、呆板、失去活力。在防守方面,3分投篮区促进了防守意识和技术的提高,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适应比赛,迫使防守者扩大防区,减少联防战术运用。从而促进了多变防守和混合防守战术的发展。在进攻方面,3分投篮区丰富了半场大范围、远距离的进攻战术配合,使进攻的范围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增加3分投篮区,也是缓和亚洲、非洲等地区因队员高度问题而引起的矛盾,保证篮球运动不失去更多更好的人群。

第五,干扰球规则的不断严格。干扰球规则从奈史密斯制定的篮球规则中就有,它规定:球停留在球篮的边缘上和对方队员移动球篮,应投中一球(第8条)。后来又增加了假想圆柱体,篮圈水平面等规定。2000年使干扰球判罚更为明确,如果双方球队的队员同时发生干涉得分和对球干扰不得分,比赛应以跳球重新开始。其目的是从立体上对高大队员提出的限制。现行规则允许/空中灌篮0技术,则是规则提倡,鼓励精湛技术和配合,促使篮球比赛更加激动人心。

3)规则在犯规罚则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赛强度。

为了减少比赛的中断,提高比赛的连续性,加快比赛和增强比赛的合法对抗,规则采取降低和加重犯规罚则进行修改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通过逐次降低犯规罚则来实现的。规则规定:投球中篮,得分有效,不再罚球;发生双方犯规不罚球;队员在本方前场侵入犯规,不判对方罚球;聚众犯规,不论犯规人数多少,均由被侵犯的队员罚球2次,对非投篮的队员发生侵人犯规时,不罚球;取消最后3min比赛的犯规罚则…这些规定,在当时的确对篮球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由于罚则轻,出现了犯规次数的增加,有的队甚至把侵人犯规当作致胜的手段,用以获得球权或破坏对方的进攻,即所谓/犯规战术0。采取逐步加重对有关犯规的处罚和提出足以完全抵消某队利用犯规企图获得任何好处的相应罚则。规则先后修改规定:最后5min比赛的规定,最后3min比赛的规定;选择权提出;队员人数减少到10名追加的罚球,全队10次犯规规定,全队8次犯规规定,全队7次犯规规定;全队每节4次犯规规定,加重违反体育道德的犯规和教练员、替补队员或随队人员技术犯规的罚则等等。措施行之有效,犯规显著减少。达到了促进防守,减少犯规,提高篮球战术水平。

4)规则在攻守对抗方面的修改促进了攻守趋向平衡。

规则的修改就是遵循攻守对立统一的规律来促进攻守趋向平衡。规则修改在一个阶段可能偏重于某一方面;如在有利于进攻时,就给防守带来了问题,从而促进了防守的提高;而在有利于防守时,就给进攻带来了问题,从而促进了进攻方面的发展。

规则中增订了谁先到达某地,谁就有权通过和为了捞球即使偶然的触手也不算犯规的规定有利于防守,扩大了防守区域。使防守变得更加积极、凶猛。这样又给进攻增加了难度。为了取胜,必须加强进攻技战术训练,掌握好投篮时机,即使在对方严密防守或推、拉挤的情况下也能将球投中。于是进攻技术上出现了后仰投篮,后撤步投篮,空中换手投篮等高难度动作。规则从进攻或从防守入手反复进行修改的目的,在于利用攻守相互对抗、相互统一交替上升的矛盾,促使趋向平衡,使篮球比赛更加激烈、精彩、更加引人入胜。

篮球规则演变 详细一点!很紧

二)篮球初期规则的制定

在创造和设计篮球游戏的最初阶段,奈史密斯先生就提出了 5 条制定篮球比赛规则的原则,根据这五条原则, 1892 年,奈史密斯先生亲自制定出了最早的篮球竞赛规则,共有 13 条。1892年 1 月正式运用于比赛中。

1. 5条原则是:

(1)篮球运动是用手进行的运动,球是原形的;

(2)手里拿着球走或跑是不允许的;

(3)只要不影响对方队员,运动员可以到场上的任何地方。

(4)队员之间不允许发生身体接触;

(5)篮筐安装在高处,应是水平的。

2. 13 条规则的内容是:

(1) 队员可以用单手或双手向场上任何方向扔球。

(2) 队员可以用单手或双手向任何方向掷、打球,但绝对不允许用拳头击球。

(3) 队员不能带球走。

(4) 当球出界,球将由第一个触球的对方队员掷球入场。若由争议,由裁判在靠近出界的边线外将球掷入场内双方争夺继续比赛。掷界外球允许 5 秒钟。如果超过 5 秒钟,则由对方同一地点掷界外球。

(5) 主裁判员是队员的裁判,他有权判定犯规。当某队连续犯规三次他将通知副裁必须用手持球,而不允许头顶、脚踢球。

(6) 不允许队员用肩撞、手拉、手推、手打、脚绊等方法对付另一方的队员。任何队员违反此规则,则第一次被认为是犯规,第二次再犯规,就要停止比赛,直到命中一个球以后才能重新上场比赛。如果有意伤害对方队员,就要取消他参加整个比赛的资格,而且不允许替补。

(7) 用拳击球是违反第 3 条和第 4 条规则。

(8) 如果任何一方连续犯规三次,就算对方命中一球。(连续犯规是指在一段时间里,对方队员未发生犯规,而本方队员接连发生的犯规)。

(9) 如果队员没有触到球或干扰球,当球投进并停留在篮圈里就算命中。如果球处于篮筐上方而对方队员触动了球筐,算命中一球。

(10) 判员。他有权宣布取消某队员的比赛资格。

(11) 副裁判员是球的裁判,他可以决定什么时候球在比赛中;并要记时,决定球的命中,记录命中的球数以及通常裁判员应该完成的责任。

(12) 比赛在两个 15 分钟内进行,中间休息 5 分钟。

(13)命中多的一方为胜,万一出现平局通过双方队长的统一,比赛可以延至再命中一个球为止。

上述的 13 条规则,虽然不系统,也不十分完整,但它毕竟是篮球运动发展史上的第一部规则,它对日后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做出了一种宏观上的筐定,对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二.篮球规则演变的基本规律与效用

综观篮球运动一百多年规则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可以对规则的整体变化,对于篮球运动发展中规则本身的地位和意义,以及规则的每一次变化在篮球运动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认识。

规则的发展同其他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遵循了一种继承、延续和变革、创新的规律。而且每一次、每一条规则的修改或增减并非都是正确地或合理的,也同样经历着一种曲折的发展历程。所以在认识篮球运动规则的演变历史时,必须要有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篮球规则总是随着篮球运动发展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既本着篮球初创时期提出来的基本宗旨、目的和精神,又着眼于现代和未来发展的设想和需要,作出及时的合理修改,从而保持篮球运动的锻炼价值,增加比赛的精彩性和提高篮球的吸引力。篮球规则的修改既多又快,平均每隔四年要修改一次,这反映了篮球运动发展的迅速和广泛。以往,规则每作出一次修改,人们只能从一个阶段一个局部了解它的变化,因此对规则的认识是零碎的和表面的。如果将一百年来规则演变的情况,特别是近五十年来规则变动的内容,进行纵的回顾、联系和分析,就会发现不少有价值的规律东西。认识、掌握和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克服训练和比赛工作中的盲目性,发展自己的风格,开创攀登高峰的新局面。

篮球规则一百年来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变化:

现代篮球发展经历几个阶段及特点?

篮球运动创建已达一个多世纪,这116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创立、传播、技战术初步形成时期。从1891 ~ 1932年。这个时期特点主要是:① 篮球运动创立;② 传播;③ 技、战术初步形成;④ 正式登上国际体坛。

2、充实提高,逐步完善时期。从1933 ~60年代末。其特点是:① 国际交往与日倶增,国内外比赛频繁。② 技、战术不断提高并逐步趋向完善。③ 在国际体坛的地位迅速提高。④ 小篮球运动的兴起。

3、兴旺发展,全面飞跃时期。自70年代至今。其主要特点是:① 技、战术向着“三高一全”方向发展。② 不同风格特点的强队之间抗争,形成国际篮坛上百花齐放的兴旺局面。③ 女子篮球得以重视和发展。扩展资料:

世界篮球发展历史:

篮球运动是在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帅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当时,在寒冷的冬季,缺乏室内进行体育活动的球类竞赛项目。奈史密斯从工人和儿童用球向"桃子筐"投准的游戏中得到启发,设计将两只桃篮分别钉在健身房内两端看台的栏杆上,桃篮口水平向上,距地面10英尺,以足球为比赛工具向篮内投掷,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因为这项游戏最初使用是桃篮和球,遂取名为篮球。1883年铁质球篮取代了桃篮并挂上了线网。1895年篮筐开始固定在4×6英尺的篮板上并逐渐深入场内,到1913年将篮网剪开,形成了近似现代的篮板和球篮。最初的篮球比赛规则很简单,对于场地大小、参加人数多少、比赛时间长短均无统一规定。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第一部13条的原始规则,目的是使篮球游戏在公平对等的条件下进行,同时不允许粗野动作的发生。1915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竞赛规则,并翻译成多种文字,向全世界发行。1932年,刚诞生的国际篮联以美国大学使用的篮球规则为基础,制定了第一份世界统一的竞赛规则。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场地设备得到改进和完善,规则也不断地增删和变化,现行规则计有61条和57个手势图。

篮球运动产生至今,篮球规则经过了多少次修改?

篮球规则演变的具体过程呈现出了螺旋式上升的特征,篮球规则的进步过程能够划分成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第二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第三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第四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及第五时期(20世纪90年代起至现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篮球规则改动的次数不多,而对比赛有影响的场地、设施、时间及空间等因素的改动则比较多,自上世纪 70年代起,随着篮球运动的飞速进步,对篮球规则改动的次数明显增多,对行为权利与处罚方式做了较大的修改。篮球规则演进的轨迹表明进攻和防守战术将朝着灵活性、快速性与精准性方面进步,攻防技术会沿着立体化、多层次与全面化的轨迹进步,竞赛场面会表现出速度快、攻守对抗程度激烈及争夺范围越来越大的特点。

1)规则在时间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赛速度。

由于篮球规则的限制,比赛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所以队员都在努力发展速度,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次数的进攻,以速度争取时间。规则中有关时间的各种规定,都是为了保持比赛的连续性,增加比赛回合,提高比赛速度。

第一,3s规则的增加,取消和恢复。1932年增加3s规则,20世纪30年代末被取消,至40年代又恢复,2000年3s违例计算推后,即:某队在场上控制球,并且比赛计时钟正在走动时,该队员不得在对方限制区内停留超3s,3s规则是为了限制队员特别是高大队员在篮下活动,促进进攻战术发展。

第二,5s规则的增加和强化。5s规则是1932年增加的,规定在后场持球队员被严密防守5s,判为争球。1956年改为持球队员在他的前场被严密防守5s判为争球。1985年改为当一个持球队员严密防守,在5s内没有传、投、滚或运球时,应宣判违例,改争球为掷界外球。5s规则的出现和强化,是为了鼓励积极防守,从而带动进攻的快速发展。

第三,10s规则的增加、取消、恢复后演变为8s。1932年增加10s规则和球回后场的规定;1961年随着中线的取消,10s规则也被取消;1968年规则规定在下半时的最后3min和所有决胜中,进攻队必须在获球后的10s内使球进入前场;1972年改为一个队在后场获得球,必须从获得球后10s内使球进入前场。2000年5月将10s规则改为8s规则,即1名队员在后场获得控制活球时,该队员必须在8s内使球进入前场。10s则是针对当时控制球打法使篮球比赛变得毫无生气的情况下增订的。而修改为8s规则为了增加比赛速度,提高比赛的激励程度,提高比赛观赏性。

第四,30s规则的增加,后演变为24s的规则。1957年增加了30s规则,30s规则的出现是进一步限制当时/控制球0打法。在此之前尽管10s规则对控制球打法起了限制作用。但当球推至前场后,有的队在前场采取/控制球0战术。阻碍了篮球运动的发展。例如:1953年欧洲男子篮球锦标赛中,苏联对匈牙利的比赛时,苏联领先,只做传、运球,而不投篮,时间长达18min,而这种消极比赛现象在当时又是符合规则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使比赛节奏加快,为此1957年增加了/30s规则0。1984年又对该规则作了修改,采取30s连续计算法。2000年又修改为24s规则。但这次修改,并不单纯是使一个队的一次进攻时间缩短了6s,球出手后在空中飞行的过程所耗时间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球必须触及篮圈的规定,不仅使一次进攻时间减少,并且对投篮的准确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进攻时间的缩短,准确性要求的提高,必然带来进攻速度和节奏的加快,速度和节奏加快意味着篮球运动中进攻与防守的转换速度、比赛的节奏都要随着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使篮球运动在整体结构上发生质的变化。

2)规则在空间方面的修改,提高比赛难度。

篮球场有长、宽的明确规定,而高度却没有什么规定,这样给发展高度留下了较大的余地。因此,各国都在发展高度,表现在队员身高不断增加,弹跳力不断提高,空中伸展能力强,争取获得制空权限。高大队员的出现和增加既给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发展事业带来了消极的因素。如出现一味追求高度,而忽视了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的全面发展;使篮球比赛形成了只靠高大队员在篮下死打、硬扛、挤靠的单调打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促使高大队员向灵活、快速、技术全面方向发展。防止战术呆板、简单化,规则做出了规定和变动。

第一,扩大球场面积。20世纪30年代球场的面积已确定为26m@10m,到1985年篮球场的面积扩大至28m@15m,场地面积扩大后,使高大队员在足够的空间发挥技术和施展才能。

第二,参赛人数的减少。1893年,规则规定参加游戏的人为9人3区制。1895年,规则确定了男子上场比赛人数为5人。1936年,规则正式规定男女比赛每队上场人数为5人。这样一来,场上队员人均活动面积增大,更利于运动员的发挥,使对抗更加激烈。

第三,罚球区、限制区的出现和扩大。篮球运动开始时期,比赛场上没有罚球区和限制区,到1997年增加了罚球区,1932年增订了3s规则,当时罚球区域很小(5.80m@1.80m),到了1954年又扩大为梯形区(上底3.60m下底6.0m@5.8m)限制区的不断扩大,限制了高大队员在篮下的活动,使篮球比赛出现了新的竞争场面。促使高大队员向速度、灵活性和技术全面型方向发展。

第四,增加3分投篮区。1984年规则增加了3分投篮区域。其目的是鼓励外线队员投篮,防止比赛活动过于密集篮下,以致使比赛单调、呆板、失去活力。在防守方面,3分投篮区促进了防守意识和技术的提高,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适应比赛,迫使防守者扩大防区,减少联防战术运用。从而促进了多变防守和混合防守战术的发展。在进攻方面,3分投篮区丰富了半场大范围、远距离的进攻战术配合,使进攻的范围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增加3分投篮区,也是缓和亚洲、非洲等地区因队员高度问题而引起的矛盾,保证篮球运动不失去更多更好的人群。

第五,干扰球规则的不断严格。干扰球规则从奈史密斯制定的篮球规则中就有,它规定:球停留在球篮的边缘上和对方队员移动球篮,应投中一球(第8条)。后来又增加了假想圆柱体,篮圈水平面等规定。2000年使干扰球判罚更为明确,如果双方球队的队员同时发生干涉得分和对球干扰不得分,比赛应以跳球重新开始。其目的是从立体上对高大队员提出的限制。现行规则允许/空中灌篮0技术,则是规则提倡,鼓励精湛技术和配合,促使篮球比赛更加激动人心。

3)规则在犯规罚则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赛强度。

为了减少比赛的中断,提高比赛的连续性,加快比赛和增强比赛的合法对抗,规则采取降低和加重犯规罚则进行修改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通过逐次降低犯规罚则来实现的。规则规定:投球中篮,得分有效,不再罚球;发生双方犯规不罚球;队员在本方前场侵入犯规,不判对方罚球;聚众犯规,不论犯规人数多少,均由被侵犯的队员罚球2次,对非投篮的队员发生侵人犯规时,不罚球;取消最后3min比赛的犯规罚则…这些规定,在当时的确对篮球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由于罚则轻,出现了犯规次数的增加,有的队甚至把侵人犯规当作致胜的手段,用以获得球权或破坏对方的进攻,即所谓/犯规战术0。采取逐步加重对有关犯规的处罚和提出足以完全抵消某队利用犯规企图获得任何好处的相应罚则。规则先后修改规定:最后5min比赛的规定,最后3min比赛的规定;选择权提出;队员人数减少到10名追加的罚球,全队10次犯规规定,全队8次犯规规定,全队7次犯规规定;全队每节4次犯规规定,加重违反体育道德的犯规和教练员、替补队员或随队人员技术犯规的罚则等等。措施行之有效,犯规显著减少。达到了促进防守,减少犯规,提高篮球战术水平。

4)规则在攻守对抗方面的修改促进了攻守趋向平衡。

规则的修改就是遵循攻守对立统一的规律来促进攻守趋向平衡。规则修改在一个阶段可能偏重于某一方面;如在有利于进攻时,就给防守带来了问题,从而促进了防守的提高;而在有利于防守时,就给进攻带来了问题,从而促进了进攻方面的发展。

规则中增订了谁先到达某地,谁就有权通过和为了捞球即使偶然的触手也不算犯规的规定有利于防守,扩大了防守区域。使防守变得更加积极、凶猛。这样又给进攻增加了难度。为了取胜,必须加强进攻技战术训练,掌握好投篮时机,即使在对方严密防守或推、拉挤的情况下也能将球投中。于是进攻技术上出现了后仰投篮,后撤步投篮,空中换手投篮等高难度动作。规则从进攻或从防守入手反复进行修改的目的,在于利用攻守相互对抗、相互统一交替上升的矛盾,促使趋向平衡,使篮球比赛更加激烈、精彩、更加引人入胜。

篮球规则自1891年有耐史密斯发明至今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篮球规则的进步过程能够划分成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第二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第三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第四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及第五时期(20世纪90年代起至现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篮球规则改动的次数不多,而对比赛有影响的场地、设施、时间及空间等因素的改动则比较多,自上世纪 70年代起,随着篮球运动的飞速进步,对篮球规则改动的次数明显增多,对行为权利与处罚方式做了较大的修改。篮球规则演进的轨迹表明进攻和防守战术将朝着灵活性、快速性与精准性方面进步,攻防技术会沿着立体化、多层次与全面化的轨迹进步,竞赛场面会表现出速度快、攻守对抗程度激烈及争夺范围越来越大的特点。

1)规则在时间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赛速度。

由于篮球规则的限制,比赛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所以队员都在努力发展速度,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次数的进攻,以速度争取时间。规则中有关时间的各种规定,都是为了保持比赛的连续性,增加比赛回合,提高比赛速度。

第一,3s规则的增加,取消和恢复。1932年增加3s规则,20世纪30年代末被取消,至40年代又恢复,2000年3s违例计算推后,即:某队在场上控制球,并且比赛计时钟正在走动时,该队员不得在对方限制区内停留超3s,3s规则是为了限制队员特别是高大队员在篮下活动,促进进攻战术发展。

第二,5s规则的增加和强化。5s规则是1932年增加的,规定在后场持球队员被严密防守5s,判为争球。1956年改为持球队员在他的前场被严密防守5s判为争球。1985年改为当一个持球队员严密防守,在5s内没有传、投、滚或运球时,应宣判违例,改争球为掷界外球。5s规则的出现和强化,是为了鼓励积极防守,从而带动进攻的快速发展。

第三,10s规则的增加、取消、恢复后演变为8s。1932年增加10s规则和球回后场的规定;1961年随着中线的取消,10s规则也被取消;1968年规则规定在下半时的最后3min和所有决胜中,进攻队必须在获球后的10s内使球进入前场;1972年改为一个队在后场获得球,必须从获得球后10s内使球进入前场。2000年5月将10s规则改为8s规则,即1名队员在后场获得控制活球时,该队员必须在8s内使球进入前场。10s则是针对当时控制球打法使篮球比赛变得毫无生气的情况下增订的。而修改为8s规则为了增加比赛速度,提高比赛的激励程度,提高比赛观赏性。

第四,30s规则的增加,后演变为24s的规则。1957年增加了30s规则,30s规则的出现是进一步限制当时/控制球0打法。在此之前尽管10s规则对控制球打法起了限制作用。但当球推至前场后,有的队在前场采取/控制球0战术。阻碍了篮球运动的发展。例如:1953年欧洲男子篮球锦标赛中,苏联对匈牙利的比赛时,苏联领先,只做传、运球,而不投篮,时间长达18min,而这种消极比赛现象在当时又是符合规则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使比赛节奏加快,为此1957年增加了/30s规则0。1984年又对该规则作了修改,采取30s连续计算法。2000年又修改为24s规则。但这次修改,并不单纯是使一个队的一次进攻时间缩短了6s,球出手后在空中飞行的过程所耗时间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球必须触及篮圈的规定,不仅使一次进攻时间减少,并且对投篮的准确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进攻时间的缩短,准确性要求的提高,必然带来进攻速度和节奏的加快,速度和节奏加快意味着篮球运动中进攻与防守的转换速度、比赛的节奏都要随着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使篮球运动在整体结构上发生质的变化。

2)规则在空间方面的修改,提高比赛难度。

篮球场有长、宽的明确规定,而高度却没有什么规定,这样给发展高度留下了较大的余地。因此,各国都在发展高度,表现在队员身高不断增加,弹跳力不断提高,空中伸展能力强,争取获得制空权限。高大队员的出现和增加既给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发展事业带来了消极的因素。如出现一味追求高度,而忽视了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的全面发展;使篮球比赛形成了只靠高大队员在篮下死打、硬扛、挤靠的单调打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促使高大队员向灵活、快速、技术全面方向发展。防止战术呆板、简单化,规则做出了规定和变动。

第一,扩大球场面积。20世纪30年代球场的面积已确定为26m@10m,到1985年篮球场的面积扩大至28m@15m,场地面积扩大后,使高大队员在足够的空间发挥技术和施展才能。

第二,参赛人数的减少。1893年,规则规定参加游戏的人为9人3区制。1895年,规则确定了男子上场比赛人数为5人。1936年,规则正式规定男女比赛每队上场人数为5人。这样一来,场上队员人均活动面积增大,更利于运动员的发挥,使对抗更加激烈。

第三,罚球区、限制区的出现和扩大。篮球运动开始时期,比赛场上没有罚球区和限制区,到1997年增加了罚球区,1932年增订了3s规则,当时罚球区域很小(5.80m@1.80m),到了1954年又扩大为梯形区(上底3.60m下底6.0m@5.8m)限制区的不断扩大,限制了高大队员在篮下的活动,使篮球比赛出现了新的竞争场面。促使高大队员向速度、灵活性和技术全面型方向发展。

第四,增加3分投篮区。1984年规则增加了3分投篮区域。其目的是鼓励外线队员投篮,防止比赛活动过于密集篮下,以致使比赛单调、呆板、失去活力。在防守方面,3分投篮区促进了防守意识和技术的提高,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适应比赛,迫使防守者扩大防区,减少联防战术运用。从而促进了多变防守和混合防守战术的发展。在进攻方面,3分投篮区丰富了半场大范围、远距离的进攻战术配合,使进攻的范围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增加3分投篮区,也是缓和亚洲、非洲等地区因队员高度问题而引起的矛盾,保证篮球运动不失去更多更好的人群。

第五,干扰球规则的不断严格。干扰球规则从奈史密斯制定的篮球规则中就有,它规定:球停留在球篮的边缘上和对方队员移动球篮,应投中一球(第8条)。后来又增加了假想圆柱体,篮圈水平面等规定。2000年使干扰球判罚更为明确,如果双方球队的队员同时发生干涉得分和对球干扰不得分,比赛应以跳球重新开始。其目的是从立体上对高大队员提出的限制。现行规则允许/空中灌篮0技术,则是规则提倡,鼓励精湛技术和配合,促使篮球比赛更加激动人心。

3)规则在犯规罚则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赛强度。

为了减少比赛的中断,提高比赛的连续性,加快比赛和增强比赛的合法对抗,规则采取降低和加重犯规罚则进行修改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通过逐次降低犯规罚则来实现的。规则规定:投球中篮,得分有效,不再罚球;发生双方犯规不罚球;队员在本方前场侵入犯规,不判对方罚球;聚众犯规,不论犯规人数多少,均由被侵犯的队员罚球2次,对非投篮的队员发生侵人犯规时,不罚球;取消最后3min比赛的犯规罚则…这些规定,在当时的确对篮球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由于罚则轻,出现了犯规次数的增加,有的队甚至把侵人犯规当作致胜的手段,用以获得球权或破坏对方的进攻,即所谓/犯规战术0。采取逐步加重对有关犯规的处罚和提出足以完全抵消某队利用犯规企图获得任何好处的相应罚则。规则先后修改规定:最后5min比赛的规定,最后3min比赛的规定;选择权提出;队员人数减少到10名追加的罚球,全队10次犯规规定,全队8次犯规规定,全队7次犯规规定;全队每节4次犯规规定,加重违反体育道德的犯规和教练员、替补队员或随队人员技术犯规的罚则等等。措施行之有效,犯规显著减少。达到了促进防守,减少犯规,提高篮球战术水平。

4)规则在攻守对抗方面的修改促进了攻守趋向平衡。

规则的修改就是遵循攻守对立统一的规律来促进攻守趋向平衡。规则修改在一个阶段可能偏重于某一方面;如在有利于进攻时,就给防守带来了问题,从而促进了防守的提高;而在有利于防守时,就给进攻带来了问题,从而促进了进攻方面的发展。

规则中增订了谁先到达某地,谁就有权通过和为了捞球即使偶然的触手也不算犯规的规定有利于防守,扩大了防守区域。使防守变得更加积极、凶猛。这样又给进攻增加了难度。为了取胜,必须加强进攻技战术训练,掌握好投篮时机,即使在对方严密防守或推、拉挤的情况下也能将球投中。于是进攻技术上出现了后仰投篮,后撤步投篮,空中换手投篮等高难度动作。规则从进攻或从防守入手反复进行修改的目的,在于利用攻守相互对抗、相互统一交替上升的矛盾,促使趋向平衡,使篮球比赛更加激烈、精彩、更加引人入胜。

篮球规则修改过几次,分别是哪年修改的

篮球规则由于根据不同年代的实际情况一直在不断的修改和进化,所以大大小小修改次数非常多,而总的来概括篮球规则的修改能够划分成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第二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第三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第四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及第五时期(20世纪90年代起至现在)。

1)规则在时间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赛速度。

由于篮球规则的限制,比赛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所以队员都在努力发展速度,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次数的进攻,以速度争取时间。规则中有关时间的各种规定,都是为了保持比赛的连续性,增加比赛回合,提高比赛速度。

第一,3s规则的增加,取消和恢复。1932年增加3s规则,20世纪30年代末被取消,至40年代又恢复,2000年3s违例计算推后,即:某队在场上控制球,并且比赛计时钟正在走动时,该队员不得在对方限制区内停留超3s,3s规则是为了限制队员特别是高大队员在篮下活动,促进进攻战术发展。

第二,5s规则的增加和强化。5s规则是1932年增加的,规定在后场持球队员被严密防守5s,判为争球。1956年改为持球队员在他的前场被严密防守5s判为争球。1985年改为当一个持球队员严密防守,在5s内没有传、投、滚或运球时,应宣判违例,改争球为掷界外球。5s规则的出现和强化,是为了鼓励积极防守,从而带动进攻的快速发展。

第三,10s规则的增加、取消、恢复后演变为8s。1932年增加10s规则和球回后场的规定;1961年随着中线的取消,10s规则也被取消;1968年规则规定在下半时的最后3min和所有决胜中,进攻队必须在获球后的10s内使球进入前场;1972年改为一个队在后场获得球,必须从获得球后10s内使球进入前场。2000年5月将10s规则改为8s规则,即1名队员在后场获得控制活球时,该队员必须在8s内使球进入前场。10s则是针对当时控制球打法使篮球比赛变得毫无生气的情况下增订的。而修改为8s规则为了增加比赛速度,提高比赛的激励程度,提高比赛观赏性。

第四,30s规则的增加,后演变为24s的规则。1957年增加了30s规则,30s规则的出现是进一步限制当时/控制球0打法。在此之前尽管10s规则对控制球打法起了限制作用。但当球推至前场后,有的队在前场采取/控制球0战术。阻碍了篮球运动的发展。例如:1953年欧洲男子篮球锦标赛中,苏联对匈牙利的比赛时,苏联领先,只做传、运球,而不投篮,时间长达18min,而这种消极比赛现象在当时又是符合规则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使比赛节奏加快,为此1957年增加了/30s规则0。1984年又对该规则作了修改,采取30s连续计算法。2000年又修改为24s规则。但这次修改,并不单纯是使一个队的一次进攻时间缩短了6s,球出手后在空中飞行的过程所耗时间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球必须触及篮圈的规定,不仅使一次进攻时间减少,并且对投篮的准确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进攻时间的缩短,准确性要求的提高,必然带来进攻速度和节奏的加快,速度和节奏加快意味着篮球运动中进攻与防守的转换速度、比赛的节奏都要随着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使篮球运动在整体结构上发生质的变化。

2)规则在空间方面的修改,提高比赛难度。

篮球场有长、宽的明确规定,而高度却没有什么规定,这样给发展高度留下了较大的余地。因此,各国都在发展高度,表现在队员身高不断增加,弹跳力不断提高,空中伸展能力强,争取获得制空权限。高大队员的出现和增加既给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发展事业带来了消极的因素。如出现一味追求高度,而忽视了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的全面发展;使篮球比赛形成了只靠高大队员在篮下死打、硬扛、挤靠的单调打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促使高大队员向灵活、快速、技术全面方向发展。防止战术呆板、简单化,规则做出了规定和变动。

第一,扩大球场面积。20世纪30年代球场的面积已确定为26m@10m,到1985年篮球场的面积扩大至28m@15m,场地面积扩大后,使高大队员在足够的空间发挥技术和施展才能。

第二,参赛人数的减少。1893年,规则规定参加游戏的人为9人3区制。1895年,规则确定了男子上场比赛人数为5人。1936年,规则正式规定男女比赛每队上场人数为5人。这样一来,场上队员人均活动面积增大,更利于运动员的发挥,使对抗更加激烈。

第三,罚球区、限制区的出现和扩大。篮球运动开始时期,比赛场上没有罚球区和限制区,到1997年增加了罚球区,1932年增订了3s规则,当时罚球区域很小(5.80m@1.80m),到了1954年又扩大为梯形区(上底3.60m下底6.0m@5.8m)限制区的不断扩大,限制了高大队员在篮下的活动,使篮球比赛出现了新的竞争场面。促使高大队员向速度、灵活性和技术全面型方向发展。

第四,增加3分投篮区。1984年规则增加了3分投篮区域。其目的是鼓励外线队员投篮,防止比赛活动过于密集篮下,以致使比赛单调、呆板、失去活力。在防守方面,3分投篮区促进了防守意识和技术的提高,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适应比赛,迫使防守者扩大防区,减少联防战术运用。从而促进了多变防守和混合防守战术的发展。在进攻方面,3分投篮区丰富了半场大范围、远距离的进攻战术配合,使进攻的范围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增加3分投篮区,也是缓和亚洲、非洲等地区因队员高度问题而引起的矛盾,保证篮球运动不失去更多更好的人群。

第五,干扰球规则的不断严格。干扰球规则从奈史密斯制定的篮球规则中就有,它规定:球停留在球篮的边缘上和对方队员移动球篮,应投中一球(第8条)。后来又增加了假想圆柱体,篮圈水平面等规定。2000年使干扰球判罚更为明确,如果双方球队的队员同时发生干涉得分和对球干扰不得分,比赛应以跳球重新开始。其目的是从立体上对高大队员提出的限制。现行规则允许/空中灌篮0技术,则是规则提倡,鼓励精湛技术和配合,促使篮球比赛更加激动人心。

3)规则在犯规罚则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赛强度。

为了减少比赛的中断,提高比赛的连续性,加快比赛和增强比赛的合法对抗,规则采取降低和加重犯规罚则进行修改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通过逐次降低犯规罚则来实现的。规则规定:投球中篮,得分有效,不再罚球;发生双方犯规不罚球;队员在本方前场侵入犯规,不判对方罚球;聚众犯规,不论犯规人数多少,均由被侵犯的队员罚球2次,对非投篮的队员发生侵人犯规时,不罚球;取消最后3min比赛的犯规罚则…这些规定,在当时的确对篮球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由于罚则轻,出现了犯规次数的增加,有的队甚至把侵人犯规当作致胜的手段,用以获得球权或破坏对方的进攻,即所谓/犯规战术0。采取逐步加重对有关犯规的处罚和提出足以完全抵消某队利用犯规企图获得任何好处的相应罚则。规则先后修改规定:最后5min比赛的规定,最后3min比赛的规定;选择权提出;队员人数减少到10名追加的罚球,全队10次犯规规定,全队8次犯规规定,全队7次犯规规定;全队每节4次犯规规定,加重违反体育道德的犯规和教练员、替补队员或随队人员技术犯规的罚则等等。措施行之有效,犯规显著减少。达到了促进防守,减少犯规,提高篮球战术水平。

4)规则在攻守对抗方面的修改促进了攻守趋向平衡。

规则的修改就是遵循攻守对立统一的规律来促进攻守趋向平衡。规则修改在一个阶段可能偏重于某一方面;如在有利于进攻时,就给防守带来了问题,从而促进了防守的提高;而在有利于防守时,就给进攻带来了问题,从而促进了进攻方面的发展。

规则中增订了谁先到达某地,谁就有权通过和为了捞球即使偶然的触手也不算犯规的规定有利于防守,扩大了防守区域。使防守变得更加积极、凶猛。这样又给进攻增加了难度。为了取胜,必须加强进攻技战术训练,掌握好投篮时机,即使在对方严密防守或推、拉挤的情况下也能将球投中。于是进攻技术上出现了后仰投篮,后撤步投篮,空中换手投篮等高难度动作。规则从进攻或从防守入手反复进行修改的目的,在于利用攻守相互对抗、相互统一交替上升的矛盾,促使趋向平衡,使篮球比赛更加激烈、精彩、更加引人入胜。

发布于 2022-07-14 03:07:49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92
上一篇:中国队出征世界杯(世界杯各国出征) 下一篇:nba勇士20152016常规赛录像(nba录像勇士vs骑士2016)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